公元前323年,一生未尝败绩的亚历山大大帝,因未知疾病死于巴比伦。只留下尚未完成整合的庞大帝国股票配资导航网站,众多各怀鬼胎的总督将领,以及涵盖欧亚两大洲的宏伟征服计划。
为此,他曾花数年时间改组麾下武装,创建出截然不同的帝国新军。可惜尚未经受战争考验,就因统帅的突然离世而分崩离析。
亚历山大接手的军队 由马其顿 希腊和色雷斯人组成
早在前336年,年轻的亚历山大从父亲菲利普手中,继承一支由马其顿、希腊和色雷斯人组成的精干军队。随即率领他们南征北战,先后弹压巴尔干山区的众多躁动蛮族,以及企图抱团某乱的希腊城邦。随即横渡赫勒斯滂海峡,向着当世第一的波斯帝国发起全面进攻。仅用数年时间,便将阿契美尼德王朝从神坛击落,顺带迫使桀骜不驯中亚与北印度地头蛇们降服。
在整场战争中,亚历山大始终以自己的马其顿老乡为部队骨干,包括:
1 数量长期恒定在2100人的伙伴骑兵+3000人的皇家持盾步兵。除少数外国客卿或特殊人才,余下皆为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贵族。他们既有从小训练各类作战技能,又具备高于普通人的勇武和荣誉感,甚至能为长期在外作战的国王充当政治人质。其中的佼佼者,还能在需要时独当一面,成为某些支线偏师的指挥官。
由伙伴骑兵+皇家盾兵组成的马其顿近卫军
2 招募自富裕公民阶层的方阵步兵,数量长期恒定在9000人左右。其成员多来自中小地主家庭,有充足财力支撑定期训练或长期服役。而且能靠本乡本土情节加持,在逆境中保持较为昂扬的士气。
几乎全由富裕公民组成的马其顿步兵方阵
3 来自北方边区的底层精英,通常担任轻骑兵、弓箭手和标枪斥候角色。因为本就生活在冲突前沿,所以对小规模军事行动驾熟就轻,非常适合执行各类艰巨的特殊任务。
由边境部落民组成的轻装辅助部队
此外,马其顿王国贵为科林斯同盟霸主,有权力向南方的希腊各邦索取同盟部队。在远征期间,他们的数量约在20000-40000人之间。而且兵种齐全,既有传统的轻重步兵,也不乏功能各异的骑兵。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色萨利骑兵。他们多为本地城市贵族构成,有着不属于马其顿皇家骑兵的强悍战力,常备派往最危险的区域执行艰难任务。
作为补充,亚历山大还多次派人招募希腊雇佣兵,数量至少在10000-40000人之间。其中少数为普通骑兵,余下大部分皆是各类步兵。例如大名鼎鼎的克里特弓箭手,就在多次行动中扮演过重要角色。
亚历山大麾下有大批希腊同盟军和雇佣兵
即便是地位最低的色雷斯人,亦有阿哥瑞安部落的精英标枪手,凭借强悍的专业技能让对手胆寒。
当然,在马其顿军队进入中亚地区后,又从本地招募过标枪骑兵与弓骑兵。根据战场环境,分配到相应位置承担辅助功能。在北印度射爆当地战车的达海部落,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支。
马其顿轻装部队主要由色雷斯和希腊佣兵组成
不过,到整场战争临近结束时,亚历山大已对麾下军队愈发不满。原因并非军事技术不过关,而是在政治上对自己掣肘太大。当前线距离欧洲本土越来越远,需要打服的对手名单越积越厚,很多人都因离家时间过久而心生退意。他们在印度河畔集体逼宫,迫使大帝草草结束自己的史诗远征。
然而,大规模撤军势必引起其他方面的连锁麻烦。比如对自己有二心的贵族家庭,可能因子嗣回归而不再有所顾及。另有被迫屈从的希腊城邦,同样不再受人质效应管束。至于偌大版图由谁来看守防御,则已经是较为次要的边缘问题。
在印度的一系列激战后马其顿军队拒绝延期服役
正因如此,亚历山大由印度返回波斯前后,悄然开启一场颠覆性军事改革。
首先是扩编近卫军数量,保持直属武装规模不缩水,连带着确保新旧贵族们不至于铤而走险。不仅用来自马其顿本土的青年子弟替换老弱,还将投降自己的波斯贵族招募至麾下。其中的少数人加入皇家持盾步兵,更多人则由于弓马娴熟,被收入伙伴骑兵行列。不但有人与原先的欧洲中队混编,还出现独立成军的纯波斯中队。而且一律使用3.5米长的山茱萸木长矛,替代自己传统上的标枪/短矛。
马术精湛的波斯贵族开始被招募进伙伴骑兵
其次是解决地方治安问题,大量建造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亚历山大城,看守各省的交通要冲与经济重镇。或是在当地的大型城镇,构建半独立的军事殖民社区。除部分自愿定居亚洲的马其顿公民,真正的驻屯军主力多为希腊佣兵。这些人主要由冒险家、破产者和流浪汉组成,本就缺乏乡土情结,非常乐意在东方的处女地成家立业。由于身陷土著族群的汪洋大海,对中央王权愈发依赖。
大量雇佣兵被从希腊招募到亚洲殖民
值得一提是,那些提前退役回家的马其顿老兵,亦在征战的漫长岁月里组建临时家庭。亚历山大以维持夫妻和睦为借口,强行将数万混血儿群体留在亚洲。作为殖民者加以训练,充当主力方阵部队的平替。他们与10000刚刚从欧洲赶来服役的新兵一起,组成大帝在东方世界的铁杆核心。
马其顿老兵的混血儿后代成为未来的方阵主力
接着是约30000人的纯亚洲士兵,由各身份总督从小亚细亚、叙利亚、美索不达米亚、伊朗高原和阿富汗挑选招募。这些人按亚历山大的意思,换上马其顿服饰,使用4米长枪进行严格操练,同样是为替代旧公民方阵做准备。公元前324年,他们的苏萨接受阅兵,因表现良好而获得大帝赞许。
马其顿与波斯士兵的混编部队
此外,担任波斯总督的朴塞斯塔,又从自己的辖区招募来20000青年。考虑到当地自古就有军事训练传统,且加入帝国武装时间最短,故而采取混编模式。每个基础小队,都由4名使用长枪的马其顿军士领头,外加12个使用标枪、弓箭的波斯士兵。其中,前三排为经典的长枪方阵队列,身后则由半数标枪手和半数弓箭手支援。虽然削弱了近战扛线能力,却有利于在广袤的中亚地区对抗各类游牧骑兵。
马其顿军队不忘从中亚山区招募轻步兵
同时,朴塞斯塔还从波斯东部带来数量不明的部落青年。他们的功能,显然是替代马其顿北方边民、色雷斯部落和大部分希腊轻步兵。
崭新的马其顿海军主要由各类亚洲人组成
最后,新建的帝国海军几乎没希腊盟友什么事情。除负责探索里海的船队外,其他工作全都交由腓尼基人承担。在亚历山大死前半年,首批建造的47艘船只,已经拆卸装车运到幼发拉底河,再重新装配好驶抵巴比仑城。崭新港口正在底格里斯河上施工,最终规划是要能容纳下1000艘小型桨帆船。船长、水手和其他海员都招募自腓尼基城市,负责作战的多以波斯新兵为主。
亚历山大的首都位于巴比伦已经相当说明问题
无论从什么角度看,亚历山大的这些改革措施都不单纯。虽然他公开宣称,自己的目的是要继续开疆拓土,征服西方的迦太基、西西里岛与南意大利,同时到波斯湾岛屿和阿拉伯半岛建立新殖民地。但从实际效果来看,更像是为卸磨杀驴做准备。
帝国新军无疑是要取代和压制旧的王国军队
在完成对波斯帝国的征服后,马其顿不再是那个雄踞希腊北部的区域王国,而是要不断维持霸业的世界级强权。曾经需要柔和对待的国内反对派、希腊盟友,随时可能转变为叛乱祸首。所以,忠于自己的嫡系小集团,必定与渴望参与新朝权力构建的亚洲合作者结盟,凌驾于帝国治下的其他任何势力。
随着功绩累积亚历山大与马其顿贵族间的矛盾愈发激烈
这就怪不得在生涯后期,堂堂征服者会不断招募被征服者士兵,安排亲密战友们迎娶土著妻子,乃至筹划培养一个庞大的混血群体。
可惜,历史没有给亚历山大如愿机会。他在一次寻常宴饮后突然病倒,仅仅14天便撒手人寰。对于一个体格健硕、年富力强的军事贵族而言,这般短促且剧烈的逝世过程,怎么看都充着满阴谋气息。尽管具体答案早已湮灭于历史长河之中,但通过对留存史料的缜密分析,我们还是能在心中给出具体评判......
(全文完)
维度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